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句容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已经市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十三届市委第79次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句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25日
句容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
为推进句容市文化和旅游更高水平融合,奋力开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牢固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游客满意为导向,推动“+旅游”多形式、多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句容文旅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1.资源集聚度更高。文旅资源与其他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与行业端、产品端、营销端资源跨界融合,市场配置效益更加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传承状态更佳,特色更加鲜明;骨干文旅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文旅产业专业人才与团队持续集聚,创新创意成果转化应用更显成效。
2.业态融合度更强。业态融合向纵深推进的水平更高,关联产业与文旅融合,互促效果更加明显;新业态旅游产品和“网红”打卡地影响力进一步增加,“+旅游”的产品供给体系更加完善,建成省级以上产业融合品牌20个。
3.产业贡献度更优。到2025年,力争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超12%,新增规上文旅企业不少于20个;全市文旅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建设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针对文旅深度融合领域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市场、新问题,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创新产品供给、提升文旅服务等实打实的举措,强产业、补短板、重实效,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更好满足市民游客新时代的文旅需求,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2.坚持系统推进。紧紧围绕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文旅产业融合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加大对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涉旅资源要素的集成和融合水平,着力打通文旅上下游关联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以文旅为载体的城市能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3.坚持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地用改革创新的办法释放和激发文旅市场潜力,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更好发挥政府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提升治理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文旅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句容新实践培根铸魂。根据“一福地四名城”的城市定位和镇江市旅游定位,持续唱响“福地句容”旅游城市品牌,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任务
(一)体制机制优化工程
1.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成立句容市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工作规则,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局面。(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文体广旅局)
2.优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壁垒,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增强文旅综合执法力量,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联合执法机制;旅游重点镇(街道、管委会)设立旅游办,配备工作人员,促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区域流动,有效推进属地文旅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3.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文旅国有企业改革,推动茅山、宝华山、赤山湖等国有景区资源整合和运营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取向和去行政化方向,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突破口,加快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行机制,推动全域旅游“一卡通”,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实现文旅产业良性循环、跨越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4.推进社会组织改革。推动文化旅游各行业协会有序、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各文旅行业协会扮演好政府与企业间“桥梁”角色,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协会行业自律和他律作用,实现协会组织良性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民政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市各有关行业协会)
(二)产业体系改善工程
1.构建全市融合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句容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指导具体工作开展。各镇、街道、管委会和茅山、宝华山、仑山湖等重点区域(景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产业特点、发展定位等,做好旅游专项规划、项目策划等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扎实稳步推进。(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文体广旅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上下联通、横向贯通的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从游客视角出发,不断提升智慧旅游平台、福道驿站、公共厕所、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开通旅游专线,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驿站,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3.打造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围绕乡村微度假和城市休闲游,加快培育一批文化主题酒店、特色家庭旅馆、房车自驾车营地、野外露营等住宿业态;支持乡村休闲住宿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1家,创成全国等级旅游民宿3家,在全省乃至全国宣传推广乡村民宿“句容模式”;打造餐饮美食名街、主题休闲街区,创建省级餐饮名店5家,推出代表句容味道的“百村百碗”乡土美食;创新推动文旅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基地)、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农旅融合示范镇(村)10家以上,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不少于2家。(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消防大队、市商务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4.做优文创旅游产业体系。围绕“漫游句容”“红色记忆”“乡村记忆”“山水胜境”“山水圣人”等文创主题,重点培育一批“句容名匠”,研发一批“句容名创”,打造一批能反映句容文化特色的“句容名品”,聚力打造1个文创IP示范项目,让文创展陈商店成为句容文化输出的新名片、新标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等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激发市场活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广旅局、市发改委,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5.优化文旅营商服务环境。以做优、做强、做特句容文旅产品为导向,建立全市文旅产业项目库,通过加大项目招引推介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先保障文旅土地指标等多种举措,支持文旅市场主体发展;扎实推动文旅企业帮扶、解难、纾困,实施重点文旅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全力解决文旅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难题;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全流程环节、群众全覆盖需求,完善新业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落实文旅营商环境重点改革任务,营造“能投资、敢投资、想投资”的环境。(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三)产品体系建设工程
1.文旅重大产品项目。积极推进康缘望悠谷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全力盘活玄宫等重要文旅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每年新增文旅项目投资数量不少于7个,投资总额不少于2.5亿元,不断激发文旅市场活力;积极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茅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边城镇仑山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成2—3个市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2.文化艺术系列产品。着力推进文化艺术精品进景区、进乡村旅游点,鼓励和动员剪纸、农民画、音乐、曲艺等艺术专家和爱好者,创作和推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游客参与度高的文化艺术精品;推进文旅创意商品化,将文化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实施句容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带动剪纸、木雕、秦淮花灯等传统工艺创新发展,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组织开展文创大赛,优化农产品设计,挖掘更多地方特色产品为旅游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联、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3.文化演艺系列产品。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艺精品项目;放大省演艺集团锡剧团作用,将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推出国内一流水准、形式新颖别致、市场价值高的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1—2个旅游演艺项目;举办茅山戏剧节、茅山乡村音乐节;培育花船、花鼓戏、舞龙、马灯阵舞、张家镋舞、跳鼓等非遗项目,体验特色产品,将文化遗产资源和地方民俗活动转化成为可观赏、可体验、可参与的旅游项目,充分释放文化艺术张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4.文旅研学系列产品。以红色文化研学教育为核心,科技类、社会类、自然类研学教育为补充,整合利用茶博园、农博园、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非遗馆等各类场馆和园区资源,开展民俗文化体验、非遗活化利用等研学项目,创建1—2个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3—4个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省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体广旅局、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5.数字文旅系列产品。支持各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开发各具特色的AR、VR等体验项目,推广文旅景区景点沉浸式游览、虚拟化演出、云端文化活动等数字文旅体验,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3个旅游演艺精品项目、4个沉浸式体验项目、5个线上演播项目、1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四)文旅业态融合工程
1.做强红色旅游。持续提升“红色记忆”茅山、“红色印迹”烽火李塔、“红色传承”有机戴庄等地红色文化内涵,建设壹号兵站、东进学堂、点将台等红色旅游项目,打造红色精品展陈和研学线路,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奠定句容红色旅游全国第一方阵的地位。(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体广旅局,市老促会、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2.做特康养旅游。加快发展森林康养、中医疗养、滨水静养等新业态,形成以茅山风景区为品牌的福文化体验地、以宝华山森林公园、赤山湖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3.做靓乡村旅游。把农文旅特色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大力开发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升级葡萄节、樱花节、丰收节、美食节等传统特色活动,打造“乡愁记忆”,让生态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6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4.做优体育旅游。打造句容“体育嘉年华”品牌,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和群众性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省级大型体育赛事,恢复举办马拉松、铁人三项、国际路亚等传统品牌赛事,开拓高尔夫、智力体育、登山、露营等时尚运动,让体旅高度融合,形成以仑山湖、龙山湖、赤山湖为核心的体育运动休闲度假目的地。(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五)品牌形象提升工程
1.聚焦全市旅游主题定位。 立足“一福地四名城”城市形象定位,持续提升福地句容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齐声唱响茅山旅游品牌;提炼一句深入人心的句容文化旅游形象标语,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文化故事,策划一个吸引人心的旅游宣传片;细化旅游品牌分支,打造“福食、福舍、福道、福乐、福购”五福系列品牌。(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2.开展文旅节事系列活动。整合全市节庆活动,形成以“句容茅山文化旅游节”为支撑,“特色民俗”“地域美食”“文化艺术”“创意景区”“体育赛事”等多板块联动的福地句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体系,打响中国(句容)文旅融合大IP,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全年精彩不断”的生动局面;围绕句容茅山老鹅、三岔猪头肉、下蜀狮子头、茅山长青、茅宝葛根茶、越光大米、草莓、葡萄、福桃、桑果等特色美食和时令鲜果,举办美食大赛和节庆活动,让“诗与远方”更加接地气、聚人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旅局、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3.搭建多重渠道宣传平台。加强与国内百强旅行社合作,发挥宁镇扬旅行社联盟、协会等平台作用,举办专题招商推介宣传活动。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利用微博、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对外推广短视频和软文,让句容文旅走出去。(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旅局、市融媒体中心,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4.加强文旅区域交流合作。强化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通、客源互送、合作共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务实合作,推出一系列旅游优惠政策,一批跨市域的文化、文博、非遗、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句容文化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影响度、美誉度。(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三、强化保障
(一)组织保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各相关部门依托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机遇和生态环境改善、职工福利等民生工程,为文旅产业融合创造新空间、培育新动能。(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财政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二)政策保障。完善旅游奖励扶持政策,引导文旅企业转型升级,吸引乡贤、返乡创业青年投身文旅融合事业。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技、商务、公安、住建、农业农村、税务、市场监管、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部门职责,围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出台文旅项目用地、安全、技术与招商等系列文件措施。(责任单位:市旅委会各成员单位)
(三)资金保障。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政策资金扶持,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创业创新;出台并落实《句容市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土民间资本,吸引外来优质工商资本参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合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文体广旅局)
(四)人才保障。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健全“引才用才”制度,创新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精准化引进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培育一批有活力的文旅创意创新团队;注重“新生代”“创二代”“乡贤”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非遗传承人、传统工匠、艺术新秀、新生代企业家等人才梯队,选拔一批“名导”“名厨”“名家”“名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文体广旅局,各镇、街道、管委会,茅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
(五)督查保障。将文旅产业主要指标纳入绩效考评,“两办”督查室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定期督查。(责任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