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管委会,社区办,市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步伐,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镇江市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政府协调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句容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
2、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坚持示范带动和推广普及的原则。培育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两化融合”的推广普及。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目标是:
1、工业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
2、规模以上企业宽带网络(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50%;
3、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45%以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营业收入年增长率30%以上;
4、培育1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个镇江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5、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四、主要任务
1、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一是按运营环节分领域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领域实现数字化,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可定制化能力;在产品领域实现智能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生产过程领域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在企业资源管理领域实现精细化,带动管理水平的升级和优化;在产品流通和市场经营领域实现电子化,降低物流成本,拓展市场空间;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加快实现优化升级。
二是按企业规模分类推进两化融合应用。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供应链管理、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进而带动信息化;对大型企业,鼓励企业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应用集成、业务集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加快车间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衔接配套,加快行业信息化过程;对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使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信息门户网站,开展商务活动,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2、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大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和企业技术改造七个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新型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重点为以下六个行业:
装备制造业。重点研究数控改造技术、模块化控制技术、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控制技术,重点推广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建材业。重点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食品加工业。重点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对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服装纺织业。重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轻工业。重点提高专用设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化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改造传统物流业、交通运输业,推广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
3、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提升“两化融合”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电子工业。重点发展光学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激光影象显示、液晶显示、TFT、LCD/LED新型平板显示器等产品开发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由光电子技术、光显示向附加值高的计算机、背投影电视、影像显示、3G手机及生物医药工程影象设备等应用领域拓展。加快推进纳赛诺科技微型激光投影仪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激光影像显示产业园打造成以激光影像技术与产业为平台的新型电子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集聚。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规模,大力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项目咨询、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和服务外包等行业发展。
积极培育软件产业。以开发区、边城和宝华为主体,重点培育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设计与研发,立足现有基础向客户服务器支援、培训、网络管理、数据中心以及广域网管理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仙宝智慧谷建设,加快引进各类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园。
4、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政务专网与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具备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网上政务平台。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城市、数字校院、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提升服务功能,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流通信息交换枢纽和电子商务中心。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句容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市“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经信委,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设立句容市“两化融合”专项资金6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对列入“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3、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出台的鼓励“两化融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推荐我市“两化融合”优质项目和企业向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4、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针对“两化融合”不同环节和领域,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实施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工业集中区创建“两化融合”示范区。
5、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体制。规模企业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置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加强“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建设。
6、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改经信、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建立“两化融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
7、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